湖南民俗風情的主要特征
發(fā)布時間:2016-12-19
字體大小:
摘要:
民俗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廣泛的形態(tài),具體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精神心理狀況。世界如此,中國如此,湖南亦如此。湖南民俗的產(chǎn)生、演變和傳承乃至消亡,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三湘四水各個角落,有其不同特點,它們與湖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相始終。 湖南地處
民俗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廣泛的形態(tài),具體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精神心理狀況。世界如此,中國如此,湖南亦如此。湖南民俗的產(chǎn)生、演變和傳承乃至消亡,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三湘四水各個角落,有其不同特點,它們與湖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相始終。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與湖北省毗連,東鄰江西省,南接廣東、廣西兩省區(qū),西界貴州省和重慶市,屬于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歷史上為荊蠻、揚越、南蠻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遠古傳說時期,湖南境內(nèi)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時期有荊蠻、淮人、虎方、揚越,、象氏、風夷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人進入湖南,境內(nèi)有大量的蠻族和巴人;漢唐時期,蠻族勢力遍布境內(nèi)各地,此消彼長,與中原王朝時常發(fā)生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兩宋時期,出現(xiàn)了瑤、苗、僚、僮、紇佬等族系復雜的少數(shù)民族,逐漸演變成明清以來的苗、侗、瑤、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維吾爾族等的相繼遷入,湖南成為除漢族之外,少數(shù)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習俗成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征。
這些與漢族地區(qū)特別是和北方中原地區(qū)截然不同的社會風俗和生活習慣,往往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大漢族正統(tǒng)主義攻擊和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的口實和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憤,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數(shù)民族享受和漢族人民一樣的平等權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在其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難發(fā)現(xiàn),民風民俗對于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南蠻的“自相夫妻”,實質(zhì)是血緣族內(nèi)婚的體現(xiàn)。親屬稱謂中父系和母系區(qū)分不明顯以及“兄納弟婦、弟收兄嫂”的收繼婚,是原始對傭婚的殘存,決不是什么“穢淫蒸報”的禽獸行為。不落夫家和搶婚習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過渡的遺留。而曾經(jīng)在湘西地區(qū)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權制,反映了這一地區(qū)經(jīng)歷過的以女權為中心的母系氏族階段。另外還有上山打獵見者有份、換工互助和蔣草鑼鼓等都是原始社會平均分配、集體勞動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殘存形式、苗族、侗族的歃血盟款,瑤族的瑤佬制均是原始農(nóng)村公社組織和軍事民主制的遺跡。湖南境內(nèi)的這些少數(shù)民族習俗實際上在中原地區(qū)歷史上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只是沒有文獻記載或者雖有記載但因為年代的久遠而缺失。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來自北方漢族的移民和明清時期來自東方江西的移民,湖南逐漸完成了漢化。這種漢化的過程,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民族的同化過程,更多的是湖南本地蠻俗與漢俗兩種文明和社會方式的沖突、撞擊和交融的過程。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情況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習俗的影響也相當大,前者廣泛地留存在后者之中。
湖南民俗主要特征的另一方面是楚文化的特征。楚人自春秋開始入湘,并逐步統(tǒng)一湖南地區(qū),各族先民原始氏族制度先后解體,跨入“文明”的門檻,特別是戰(zhàn)國后期,隨看楚都郢的陷落,大批楚國貴族南遷湖湘,更促進了湖南地區(qū)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楚文化本身屬南方文化的范疇,所以楚人的生活習俗與沅湘地區(qū)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關系。比如楚人崇巫,與南方地區(qū)尚鬼神之俗如此的相近。這種結合影響到了湖湘地區(qū),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征。而在崇巫這一點上,又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氣;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氣;而楚人崇巫,卻是多人情味。屈原作品中的神——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等,或者美麗絕倫,或者天生多情,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湖南各地的儺戲、目連戲、花燈戲等,都是既娛神又娛人,至今湖南人心目中的神都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影子。而楚人的武士氣質(zhì)、尚武奮斗精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直根植于湖南人骨子里,培養(yǎng)了世所傳頌的湖南人的特殊精神。早在北宋,作為四川人的蘇軾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聯(lián)系。他在《屈原塔》中寫道:“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硬咽。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烈。”屈原的“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伏清白以死直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犧牲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英杰。中國近代史上不乏湖南的慷慨悲歌之士,革命運動中少不了湖南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一些壯志未酬的仁人志士如楊毓麟、陳天華、易白沙、夏壽華、姚宏業(yè)、鄭家溉等,他們殺身成仁、以死殉道都選擇了懷石投水,體現(xiàn)了一種與屈原有驚人相似之處的死亡價值觀。
湘菜
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是中國八大(浙菜、蘇菜、湘菜、川菜、閩菜、粵菜、徽菜、魯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區(qū),長江中游南岸,南嶺以北。這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萬頃的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流經(jīng)全省。自然條件優(yōu)厚,利于農(nóng)、牧、副、漁的發(fā)展,故物產(chǎn)特別富饒。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產(chǎn)魚蝦和湘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妒酚洝分性涊d,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長期以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更是廣為流傳。豐富的物產(chǎn)為飲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產(chǎn)有:武陵甲魚,君山銀針,祁陽筆魚,道州灰鵝,洞庭金龜,桃源雞,臨武鴨,武岡鵝,湘蓮、銀魚及湘西山區(qū)的筍、蕈和山珍野味。在長期的飲食文化和烹飪實踐中,湖南人民創(chuàng)制了多種多樣的菜肴。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xiāng)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jīng)形成菜系,烹調(diào)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人就開始烹制東安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此菜造型美觀,色澤鮮艷,營養(yǎng)豐富,具有香、辣、麻、酸、甜、脆、嫩等特點,如臘味合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紅煨魚翅、湯泡肚、冰糖湘蓮、金錢魚。
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無論是平日的三餐,還是餐廳酒家的宴會,或是三朋四友小酌,總得有一兩樣辣椒菜。
岳陽樓
岳陽樓(Yueyang Tower)位于湖南岳陽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始建于三國東吳時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明樓?,F(xiàn)存岳陽樓重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在岳陽西城墻上,坐東向西,面臨洞庭湖,遙見君山。樓平面矩形,正面三間,周圍廊,三層三檐,通高近20米。屋頂為四坡盔頂,屋面上凸下凹,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盔頂建筑,覆黃琉璃瓦,翼角高翹。樓前兩側(cè)左右與樓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為陪襯。
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國旅游強縣”之一的鳳凰縣縣城所在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4A級景區(qū),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地理位置可概括為:“西托云貴,東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邊”。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jīng)之路,杭瑞高速公路(G56)與包茂高速公路(G65)交匯于此,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叉過。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歷經(jīng)300多年的風雨,古貌猶存。鳳凰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zhì)有機融合,歷史人文、民俗風情、自然風光在此交匯,把湘西邊地文化、民俗風情展現(xiàn)淋漓盡致,透視后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岳麓山風景區(qū),地理坐標(28°11′02″N,112°56′07″E),為中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1988年,岳麓書院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岳麓山風景區(qū)重要觀光點。
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嗣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后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yè)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歷經(jīng)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現(xiàn)與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相鄰,文化氣息濃郁,并作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面向全球招生。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種具有鮮明特征、相對穩(wěn)定并有傳承關系的歷史文化形態(tài)。先秦、兩漢時期湖南的文化應該納入到另外一個歷史文化形態(tài)——楚文化中。屈原的詩歌藝術、馬王堆的歷史文物,均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來,由于歷史的變遷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歷了宋、元、明的幾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從而組合、建構出一種新的區(qū)域文化形態(tài),稱之為湖湘文化。先秦、兩漢的楚文化對兩宋以后建構的湖湘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湖湘文化的源頭之一。
代表人物:屈原、蔡倫、歐陽詢、周敦頤等
代表著作:楚辭、周子全書、曾文正公全集等
戲劇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湘劇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民間一般稱之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劇”這個劇種名稱最早見諸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西興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韻,長沙官話”演唱,故又稱長沙湘劇。湖南戲劇包括: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武陵戲、荊河戲、巴陵戲、湘昆、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
長沙花鼓戲,其中《打銅鑼》、《補鍋》、《烘房飄香》、《雙送糧》、《駱四爹買牛》、《牛多喜坐轎》、《八品官》、《啼笑因緣》等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排演的神話劇《劉??撮浴罚瑧A美協(xié)進社邀請,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演出。美《華僑日報》、《華語快報》、《紐約時報》等均載文評論,祝賀演出成功。長沙市花鼓劇團演出的《劉??抽浴芬矐叭毡狙莩觯瑑A譽東瀛。
音樂
娛神歌舞,是湖南民間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續(xù)的時間很長。透過風俗性的民歌,可以窺見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樂鼓舞"的某些古樸遺風。如在全省廣為流布的《鬧喪歌》、《干龍船》、《儺腔》、《獵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娛神的痕跡。
1993年以來,在全省和全國大獎賽中,有500余人獲獎,獲獎作品達300余件。《春滿土家寨》、《搖籃之歌》、《拉著中華媽媽的手》、《我們是株冶人》、《太陽雨》、舞蹈音樂《踏水謠》、《南燕駕著春風來》、《走向明天的輝煌》、《中法集團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獲得國家級音樂評獎的金獎。
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面, 近幾年來,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理論成果和優(yōu)秀理論人才。在省以上公開刊物發(fā)表的音樂學術論文200余篇, 出版音樂理論著作60余部。
著名音樂家有:宋祖英,李谷一,陳思思,湯燦,譚盾
戲劇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湘劇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民間一般稱之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劇”這個劇種名稱最早見諸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西興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韻,長沙官話”演唱,故又稱長沙湘劇。湖南戲劇包括: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武陵戲、荊河戲、巴陵戲、湘昆、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
長沙花鼓戲,其中《打銅鑼》、《補鍋》、《烘房飄香》、《雙送糧》、《駱四爹買牛》、《牛多喜坐轎》、《八品官》、《啼笑因緣》等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排演的神話劇《劉??抽浴?,應華美協(xié)進社邀請,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演出。美《華僑日報》、《華語快報》、《紐約時報》等均載文評論,祝賀演出成功。長沙市花鼓劇團演出的《劉海砍樵》也應邀赴日本演出,傾譽東瀛。
舞蹈
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舞蹈藝術,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風情獨具的藝術風采。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湖南現(xiàn)有近400多個舞種,舞蹈節(jié)目多達幾千個。湖南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花,萌芽、生長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藝術土壤。隋唐以來,《綠腰舞》、《白獰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宮廷舞蹈,也流傳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長沙看到過南國佳人的舞蹈。他作《長沙9日登東樓觀舞》一詩,描述了其時的情景。這些外來歌舞與當?shù)氐某韬兔耖g歌舞相融合,鑄就了豐富多彩、風情獨具的湖南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獨特風姿。自古以來,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著苗族、土家族、侗族、瑤族、壯族、回族、瓦族等許多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民族習性、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構成了他們各各不同的舞蹈藝術。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龍舞》、《盾牌舞》、《先鋒舞》、《茶盤舞》、《儺愿舞》、《渡關舞》和鼓舞、蘆笙舞等。土家舞蹈有《擺手舞》、《毛古斯》、 《八寶銅鈴》、《仗鼓舞》、《跑馬舞》、《造旗舞》、《團雞舞》、《梅嫦舞》、《八幅羅裙》、《跳喪》等。 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蘆笙舞》、《多耶》、《冬冬推》等?,幾逦璧钢饕小秱阄琛贰ⅰ兜段琛?、《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龍》及多種祭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