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茍鶴(二首)
牡茍鶴(846—907),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dài帶,今安徽省石埭縣)人。大順二年(891)進士。朱溫篡唐稱帝后,他為翰林學士。他是晚唐的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在詩歌中,揭露和諷刺當時的黑暗現實,同情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富有
強烈的戰(zhàn)斗精神。其詩形象非常鮮明,語言通{}}淺近。
田 翁
白發(fā)星星筋力衰,種田猶自伴孫兒[1]。
官苗若不平平納,任是豐年也受饑[2]。
【說明】這首詩描寫一個老農的貧苦生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農民的罪行。
【往釋】[1]星星——形容白發(fā)稀疏而短小。筋力——身體。猶——還。伴——陪同。首兩句寫老農年邁體衰,還掙扎著同孫兒在田里干話。[2]官苗——指官府的青苗稅。莊稼沒有成熟就要交納賦稅,這是封建統治者剝削農民的一種方式。平平—— 公平合理。任——任憑。末兩句寫官府的賦稅名目繁多,并且不公平合理,即使是豐收年月,農民也要忍饑挨餓。
再經胡城縣[1]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2];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3]。
【說明】這首詩通過作者兩次經過胡城縣所聞所見,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貪殘橫暴,依靠殘酷地剝削人民來養(yǎng)肥自己的罪行。首兩句寫廣度,擺出惡果;末兩句寫深度,揭示原因。讀了令人發(fā)指。
【注釋】[1]再經——第二次經過。胡城縣——在爭安徵省阜陽縣西北。 [2]首兩句說,去年曾經經過胡城縣,已經聽到百姓想聲載遭。[3]縣宰——縣官。朱紱——唐朝大官系印紐的大紅色的絲繩。按著唐朝的制度,縣官夠不上用“朱紱一。“加朱紱”,是因為縣官為皇帝效勞有功,朝廷給他的破格賞賜。生靈——生民,人民。末兩句說,這次重來,看到縣官加了“朱紱”,過是用人民的鮮血染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