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林徽因,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發(fā)布時間:2016-08-27
字體大小:
摘要:
1不是完美的女人,卻是完美的母親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時值四月,春風十里,令人不禁吟詠林徽因的這句詩。大多數人都以為這首詩是她對徐志摩的表白,但事實并非如此——這首詩是她寫給兒子梁從誡的。 林徽因不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卻堪稱完美的母親。 和平年代里,林徽因用舊貨店
1不是完美的女人,卻是完美的母親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時值四月,春風十里,令人不禁吟詠林徽因的這句詩。大多數人都以為這首詩是她對徐志摩的表白,但事實并非如此——這首詩是她寫給兒子梁從誡的。
林徽因不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卻堪稱完美的母親。
和平年代里,林徽因用舊貨店淘來的老家具、野外考察拾到的石雕與無數卷書,把租來的四合院修飾得極富文化氣息。她與孩子們一同閱讀書籍,為他們朗誦詩文。每逢假日,不同領域的學者前來,圍坐在她精心布置的茶桌邊,飲一杯清茶,暢談文學藝術。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一家人輾轉逃難到西南,林徽因和梁思成親手和泥、燒磚、壘房子,建起一座小房子,沒有電、自來水和廁所,老鼠和蛇時常出沒、木床上臭蟲成群結隊,條件異常艱苦。
但每天夜里,一盞油燈,梁思成在一塊木板上寫作,林徽因在旁查閱資料,還不忘用流利的英語,為孩子們講解英文作品。她身體力行,培養(yǎng)他們時時、處處閱讀的好習慣。
在孩子們眼里,林徽因樂觀且堅強,雖生于大戶人家,她卻可以“在菜籽油燈的微光下,縫著孩子的布鞋,買便宜的粗食回家煮”。她在顛沛流離中曾因肺炎連發(fā)幾天高燒,險些失去生命。
給美國好友費正清夫婦的信中,她講述了遭遇的轟炸:“炸彈就落在距我們的臨時住房大門16米的地方……離得最近的炸彈炸了,它把我拋到空中,手里還抱著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
可雖然艱難、危險,她還是能享受生活艱苦之余的美好。她在信中說:“這兒的陽光總是異常的明媚,天空晝夜湛藍,云朵自在愜意地飄動。”她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保持著“倔強的幽默感”,給孩子們傳達了對生活的堅定信心。
教給孩子們的,更有“氣節(jié)”。
抗戰(zhàn)開始時,林徽因寫信給當時在北戴河度假的女兒:“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頂有決心才好。”逃難至李莊時,兒子梁從誡問她:“如果日本人再打到李莊來怎么辦”。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后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戰(zhàn)后,她的身體狀況已相當糟糕,醫(yī)生診斷她的生命僅剩五年,但面對朋友讓她前往美國治療的建議,她卻拒絕了。她不愿意離開祖國,要與同胞共患難。她說:“自己從小受歐美教育,但珍視中國;最看不起一類人,就是沒喝過多少洋墨水,卻認為西方比什么都好。”
她給孩子的愛,不僅是物質上的體貼,更是精神、品質上日久天長的熏陶——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2愛,但不在愛里迷失
談到林徽因,總免不了說說她和徐志摩之間的故事。林徽因在《悼志摩》里,也回憶了兩人的往事,寫得真誠、深情。
林徽因十六歲時,在英國與徐志摩相遇,后者很快便陷入了她清亮的眸里。徐志摩坦言,自己是因為她才走上了詩歌的道路,她是落在他心湖里的一朵云,他甘愿做她手中所執(zhí)的那把傘,永遠呵護她。徐志摩的深情感動了詩人泰戈爾,甚至曾代他向林徽因表白。
但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老詩人也愛莫能助,只能感嘆: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多年以后,林徽因對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她欣賞徐志摩的浪漫與飄逸,但面對愛情,她卻能保持理智、冷靜,而不在愛里迷失自己。
但這也給她帶來了許多非議,她唯一的女性朋友是外國人。但她不介意,也不辯解,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事業(yè)與生活中:“我不會以詩人的美譽為榮,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
事實上,人們講述她與徐志摩的愛情,更多是由于這份感情“未發(fā)生”和“不可能”,卻忽略了作為妻子的林徽因,對丈夫幾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才是最深沉的愛:
前往美國留學前,梁思成曾遭遇車禍,此后一生均需要依靠鐵馬甲固定脊椎,一摘下鐵馬甲,身體便彎曲如蝦,但林徽因對他不離不棄,一生陪伴、照顧。
愛,從來就不僅僅是詩文章句里喧嘩的深情,更是付諸行動、寂靜的陪伴與關懷。
3說到不忘初心,沒有人比她做得更好
對于文學,林徽因只是一種業(yè)余愛好,她認為應真誠,有靈感時才落筆,并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
但她對建筑,卻不僅僅是熱愛,從始至終都將其視為一件神圣的事業(yè)來獻身。十六歲立下投身建筑事業(yè)的志愿后,她的一生都在為這個夢想不懈耕耘。
她與梁思成均考取公費留學,到美國學習建筑。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便在美術系注冊,但選修建筑學的全部課程。她全身心投入課業(yè),優(yōu)異的成績使她成為課程助教。學成歸國,她與梁思成受聘于東北大學,運用留學時的經驗創(chuàng)建了國內第一個建筑系。
林梁二人開始研究中國古建筑時,沒有任何資料,日本學者甚至斷言中國沒有唐代建筑。林徽因在給胡適的信中寫道:“這種工作在國內甚少注意關心,我們單等他(梁思成)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
為了研究,他們自掏腰包、從零開始。首先向全國幾十個縣的郵電局長寄去兩塊大洋和一封信,請求他幫忙拍攝本地區(qū)的古建筑。
收到照片,再選取重點地區(qū),兩個人四條腿,一路餐風露宿、翻山越嶺,走遍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尤其是騎著毛驢尋覓到佛光寺時,身體羸弱、患有肺結核的林徽因,依然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無數蝙蝠扇起的千年塵埃與臭蟲堆中摸索測量。
當時民生凋敝,考察路途異常艱辛,林徽因卻甘之如飴,她尋訪古橋、古堡、古寺,勘定年月、揣摩結構、計算尺寸、繪制圖片、拍照歸檔。這些實地考察的資料,為《中國建筑史》的撰寫,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信息。
她每天都撰寫考察日記,用筆記下閃爍的思想光芒和考察途中發(fā)生的故事:“行三公里雨驟至,避山旁小廟中……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
再多挫折、再多阻撓、再多病痛,也不止步,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真正的熱愛,不存在“不可能”、“做不到”,只有為了實現夢想,不畏困難、披星戴月的刻骨銘心。
4美的不僅是容顏,更是她的設計
除了在建筑上的巨大貢獻,林徽因也帶病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時,她曾對世界各地區(qū)、各時代的花草圖案進行反復對照、研究,筆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都描畫過上百次。兒子梁從誡說,那兩年里,每次他回家時都會看到母親病床邊的紙片上,畫滿了她靈感來時勾勒的圖形。
此外,林徽因還是中國景泰藍的一代尊師。她在與梁思成逛古玩城時,發(fā)現了瀕臨絕根的景泰藍花瓶,經過多次走訪調研,她在清華大學成立了搶救景泰藍的美術小組。
為此,林徽因常常與時任故宮研究員的沈從文來往書信。她不滿足于古代景泰藍只有荷花、牡丹等幾種圖案,便找出歷代裝飾資料,學習研究,最終與美術小組一起設計繪制了一批新的圖案,其中尤其以祥云火珠、敦煌飛天的圖案最為出彩,既簡潔明快,又不失浪漫。
金岳霖曾稱贊林徽因貌美,對此她回應:“真討厭,什么美人、美人,好像女人沒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還有好些事要做呢!”
她確實很忙,忙于做一位好母親、忙于古建筑事業(yè),從不因女人的身份就放棄對夢想的追逐。她的人生沒有暫停鍵,全程都在奔跑,那些閑言碎語怎么趕得上呢。
看了以上內容,你是否也發(fā)現,真實的林徽因,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真實的林徽因并不是只談風花雪月、不顧柴米油鹽的女子。相反,她“不要浪漫要生活”,不僅有傾城的貌,更有多面的才、獨立的思想、務實的生活。
她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說明:別因為自己是女人,就禁錮了雙腳。真正長存于世的美,從來不止于皮囊,更是一個女人身上散發(fā)出來的獨立和智慧。
但仍然有太多人不了解真實的她。緋聞和缺乏了解,是誤會產生的原因,為此,我們想邀請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來做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