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的由來
發(fā)布時間:2016-12-16
字體大小:
摘要:
一提到鳳陽花鼓,許多人腦海里就會這樣一首小調: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它描述了過去鳳陽人遇到災荒年景的悲慘情景,也揭示了鳳陽花鼓流傳外地的起因。鳳陽花鼓實際上是包括曲藝雙條鼓(又稱花鼓小
一提到鳳陽花鼓,許多人腦海里就會這樣一首小調:“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它描述了過去鳳陽人遇到災荒年景的悲慘情景,也揭示了鳳陽花鼓流傳外地的起因。鳳陽花鼓實際上是包括曲藝“雙條鼓”(又稱“花鼓小鑼”)、戲曲“花鼓戲”和民間歌舞“花鼓燈”在內的幾種民間藝術的合稱,主要流行于安徽鳳陽縣燃燈寺、紅安徽蚌埠淮河廣場上的花鼓燈表演心、小溪河等鄉(xiāng)。其中以“雙條鼓”較為常見,它是在明代一種秧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并早在明朝中葉就已經在江浙一帶流傳,大多由鳳陽外出乞討的男女老少演出,其原因還得從朱元璋當上明朝皇帝以后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原是鳳陽人,奪得天下登位后,便將江南富戶14萬家遷入鳳陽,作為中都。此外,他還從各地移民和發(fā)配罪犯到鳳陽墾荒屯種。然而由于苛政、惡吏和自然災害的交相蹂躪,致使許多人家生活貧困潦倒,無法生存,只好逃荒要飯,流落他鄉(xiāng)j為了謀生混飯,他們經常是邊走邊安徽省亳州城內制作花鼓的手工作坊 唱鳳陽花鼓乞討。因江浙一帶富戶在被迫遷居鳳陽后不得擅自還鄉(xiāng),于是許多人便裝成乞丐,以逃荒為名,每年都回到老家掃墓探親,久而久之竟成習俗。不但如此,鳳陽花鼓還隨著鳳陽災民的四處流動而傳到了黃河以北的北京等地。鳳陽花鼓多由二人表演,清初以前表演者多是夫妻二人,后來則多««安徽合肥兒童表演的花鼓舞由母女、姑嫂關系的婦女沿村賣唱。演出時一人打花鼓,一人敲小傻,第四章水光上的“社戲”:戲曲箏笆119口唱小調,花鼓和小鑼作為節(jié)奏樂器穿插其中。早期的花鼓形似腰鼓,體積較大,雙手擊 奏。后來人們?yōu)榱送獬鲑u藝時攜帶方便,便把花鼓的樣子改成了形如書鼓的扁形小手鼓, 鳳陽花鼓表演時有兩種方式:一是“坐唱”,多演唱長篇敘事性歌曲,一般在街頭、作 坊、村頭、私人客堂內坐在長凳上演唱;二是“唱門頭”,多演唱短篇,內容大致是祝 福、祈吉之語,一般在沿門乞討時演唱。由于唱鳳陽花鼓的藝人經常四處流浪,因此時常 會在演唱中加入所到之地的一些民間小調或秧歌,從而大大豐富了鳳陽花鼓的藝術形式, 使之節(jié)奏鮮明,舞姿輕盈。為此,昆曲、京劇等正規(guī)劇種也曾吸收鳳陽花鼓的表演形式創(chuàng) 作短劇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