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溯源及其演變
發(fā)布時間:2016-12-16
字體大小:
摘要:
小說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于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這里的小說與大達對舉,顯然是指一些不合大道的瑣屑言論,與我們今天的小說概念不同。東漢桓譚《新論》說:小說家合從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段倪x》開始肯定了小說也是一種書面著作,使小說一詞初步具有了文體學上的意義
小說”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于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這里的“小說”與“大達”對舉,顯然是指一些不合大道的瑣屑言論,與我們今天的小說概念不同。東漢桓譚《新論》說:“小說家合從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文選》開始肯定了小說也是一種書面著作,使小說一詞初步具有了文體學上的意義。其后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了“小說家”之稱,并說:“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把民間流傳的奇事異聞、神話傳說等看作小說,無疑又跨進了一步,較為接近后來的小說了。
我國古代小說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神話和傳說。
遠古神話——中國古典小說的溯源
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們不由地會產(chǎn)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災害性的自然現(xiàn)象,如地震、洪水,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驚奇和恐慌。人們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著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并對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就被神話了。神話由此產(chǎn)生。我國古代典籍上保留的神話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屬于與自然作斗爭的,如:女蝸補天、共工觸不周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鯀禹治水。一類是屬于社會斗爭的,如:黃帝擒蚩尤、刑天戚舞。今存《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楚辭》、《淮南子》是保存神話較多的典籍,特別是《山海經(jīng)》中的神話資料最為豐富。以創(chuàng)世、始祖、洪水、戰(zhàn)爭、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內(nèi)容的中國古代神話,蘊涵著深重憂患和厚愛民生的意識和先民們的反抗精神。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jié)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誠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 …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zhuǎn)化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長夜。”
由于我國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神的自然屬性強而社會屬性弱,現(xiàn)存大部分神話為較原始的神話,因此很難象西方那樣直接成為敘事性文學的土壤。從遠古神話傳說這個源頭到小說的正式形成之間,有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這就是中國特別發(fā)達的史傳文學。